
妳有做過子宮內膜檢查嗎?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福部的110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分析顯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5名就是「子宮體癌」(含子宮內膜癌、惡性子宮內瘤),早已遠遠超過卵巢癌及子宮頸癌。
但子宮內膜癌卻無法靠子宮頸抹片做有效篩檢、或透過施打疫苗增加HPV疫苗保護力,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本篇要帶大家認識子宮內膜癌初期症狀,一起重視子宮內膜健康!
精選內容
Toggle子宮內膜檢查的重要性:為何妳需要定期檢查?
子宮內膜(Endometrium)是覆蓋在女性子宮內壁薄薄的一層組織,具有豐富的血管和腺體,在女性生殖系統中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子宮內膜每個月都會隨著荷爾蒙變化而增厚,為可能受精的卵子提供適合著床和發育的環境,若沒有受精卵著床,內膜就會隨著經期脫落,形成經血。
由此可知,子宮內膜攸關生育及整體生殖健康,一般有生理期的正常女性,子宮內膜平均厚度約0.8-1.5 cm;停經後的婦女,子宮內膜的平均厚度則在0.6 cm左右。不正常的增生或異常變化,都有可能引發子宮內膜癌。因此,定期的子宮內膜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子宮內膜初期症狀,避免癌細胞擴散或病情加重,維護女性生殖健康。
子宮內膜檢查有哪些?
早發現、早治療,及早掌握子宮內膜癌初期警訊,有助於預防子宮內膜癌,更是女性整體健康的保障,子宮內膜檢查包括超音波檢查、子宮鏡檢查及子宮內膜刮除,3種檢查各有其特點,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醫生建議來選擇,協助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建議。
- 超音波檢查:利用影像掃描檢視子宮、卵巢和子宮內膜,可經由腹部(腹部超音波)或陰道(陰道超音波)兩種方式檢查。
- 子宮鏡檢查:透過細長的內視鏡插入子宮腔,可直接觀察子宮內膜與子宮腔的情況,精確診斷可能的異常。
- 子宮內膜刮除:採集子宮內膜樣本,詳細分析是否有癌細胞,陽性率達90%,不需要麻醉,是診斷子宮內膜癌初期最準確的方法之一。
哪些人需要定期進行子宮內膜檢查?

- 肥胖:特別是體脂較高的女性,體重過重會增加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雌激素若長期刺激子宮內膜,就有患病的可能。
- 高血壓、糖尿病:與代謝相關的慢性病,可能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未曾生育、早經、晚停經:因一生中經歷較多的月經週期,子宮內膜較易受到荷爾蒙的影響。
- 荷爾蒙不平衡: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或長期使用雌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也屬於高風險族群。
- 家族癌症史:直系親屬患有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都有較高的患病機率。
隨著年齡增長,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過去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大多在更年期或停經後發現不正常出血或內膜厚度變化,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進行子宮內膜檢查,實踐健康的生活習慣,子宮內膜健康真的不容忽視!
子宮內膜癌初期症狀有哪些?
顧名思義,指發生在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癌初期可能的症狀有:
- 生理期天數增加
- 經血變多
- 月經週期不規律
- 陰道出現不正常出血(尤其是更年期後)
- 下腹疼痛或骨盆不適
由於上述症狀與其他婦科疾病相似,加上子宮內膜癌初期的症狀往往不明顯,因此非常容易被忽略,建議平時就要仔細紀錄每一次的生理期天數、出血量多寡,一旦週期發生異常,一定要提高警覺,儘早進行子宮內膜檢查。
子宮內膜癌初期治療:有哪些治療選項?
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子宮切除術)、放療和化療等3種方式進行治療。其中子宮切除術是常見的治療方式,多數患者在子宮內膜癌初期接受手術切除便能有效控制病情,而放療和化療則視目前的癌症進程輔助使用。
治療過程一定要與醫生充分溝通,讓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病情程度,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劃,在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下,同時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預防子宮內膜癌的3個方法

- 健康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重點在於維持理想體重。
- 謹慎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這是因為過多的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不斷增厚,可能導致細胞異常增生。
- 定期檢查與經期追蹤:留意生理期的任何異常徵兆,高風險族群每年應定期進行子宮內膜檢查。
專業婦產科診所,子宮內膜檢查好安心
進行子宮內膜檢查時,為確保獲得準確診斷和治療建議,選擇專業且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非常重要,建議就診前了解醫師的專業背景與患者的口碑心得,都能讓妳在檢查過程中更加安心、放心。
謝婦產科診所由謝怡冰醫師(前馬偕女主治醫師)於1999年創立,憑藉著二十年來臨床經驗及服務熱忱,以嶄新的優質環境及不失初衷的愛心、關心,繼續提供全方位的專業醫療服務,是妳健康最堅實可靠的後盾。
婦產科文章精選推薦: